慢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现状

浏览次数:100

慢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力舟、杨向东、贺平


在对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过程中,精神心理因素越来越被重视。现综合国内外文献,就慢性便秘的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慢性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于1990年11月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明确指出精神心理障碍是便秘的一项单独病因,其包括抑郁症、精神病和神经性厌食症。


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肠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北京地区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2.7%的便秘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状态;561例慢性便秘患者中,3.5%单纯存在焦虑和抑郁状态。


何红艳等通过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心理测试,研究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便秘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患者负性事件得分均高于健康者,表明功能性便秘患者较健康者有较多的生活应激事件。


夏瑾等对便秘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便秘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神经质个性,性格较内向且不稳定,并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其神经质个性特征与焦虑、抑郁状态以及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有一定关系。


王颢等发现便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综合情况、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抑郁、焦虑两方面更为突出,仅在敌对和恐怖两方面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便秘的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丁一玲发现,与中国常模相比,便秘患者除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外,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等评分均明显降低。


国外研究也发现,便秘患者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高。Towers等研究发现,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因子评分及总症状指数明显增高。


Chattat等通过研究病态行为、感情障碍和肠道传输时间的关系发现,便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增加。


Cheng等用罗马Ⅱ标准对3282名亚洲人进行了便秘调查,并进行焦虑和抑郁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14%存在便秘,便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高于健康被访者,且女性多于男性。


Wite-head认为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导致排便时出现肛管直肠矛盾运动,认为老年便秘患者焦虑情绪与排便时直肠肛管运动协调性紊乱相关。


最近还有研究表明,女性便秘患者一般的心理社会功能(如躯体化、焦虑、抑郁,以及女性社会角色)都有损害。


2、慢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发病机制研究


肠道的运动受内脏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支配,与人的感情行为密切相关,一旦精神状态改变,可使肠道运动规律紊乱而形成便秘。


在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构成的自主神经中,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肠道运动及消化液分泌,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相反。


目前认为,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明了。


现今大量研究表明,便秘患者存在个性异常,抑郁、焦虑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也高于正常人,但有症状而求医者与有症状而不求医者相比,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障碍,对应激反应更加敏感和强烈。


因此,有关精神因素在便秘发病学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便秘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或加重便秘症状,使患者就医。


抑郁情绪可降低直肠敏感性,增加因直肠壁容量扩张的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排便反射所需的容积,干扰患者感觉功能致缺乏便意。


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即脑肠互动的机制中。CNS、ENS和脑肠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经-内分泌通路,即脑-肠轴,它将CNS与胃肠道连接起来,并形成双向的环路。


一方面,异常的精神心理状态、情绪及应激反应,通过上述途径引起不同的脑肠肽反应,造成胃肠运动功能失调;


另一方面,内脏感受器将所捕获的刺激信息又上行传入CNS,由其调控并产生反应。


精神心理障碍可能直接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结肠厄支配,还可通过大脑皮层影响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抑制副交感神经。


长期的社会因素影响与个体的心理应对方式相互作用,可促使患者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后者可导致皮层下功能被抑制,使位于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情感中枢、植物神经中枢和神经内分泌中枢的功能降低。


正如临床实践表明,胃肠病患者多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而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患者也常常伴有胃肠功能障碍,但孰因孰果,还需今后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3、小结


笔者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发现,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较高的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在焦虑、抑郁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故认为精神心理因素是慢性便秘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论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孰因孰果,临床抗焦虑、抑郁的治疗都十分必要。


但长期以来,心理治疗和抗焦虑、抑郁药物在慢性便秘治疗中仍未受到充分重视。因此以后还需要更多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研究,以确定其在慢性便秘治疗中的地位。笔者认为,临床若能充分重视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精神心理干预,必能获取更好的疗效。



Processed in 0.094738 Second , 62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