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肛肠手术的超前镇痛、平衡镇痛和自控镇痛
浏览次数:246什么是肛肠手术的超前镇痛、平衡镇痛和自控镇痛
由于肛肠局部神经丰富,痛觉敏感,肛肠部手术难以保证绝对无菌,术式多采用开放性术式,术后括约肌、皱皮肌活动或痉挛、术后患者排便等原因,给肛肠疾病术后提出了需要长时间镇痛的特殊要求。
一、超前镇痛
随着急性疼痛机制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进展,近年根据神经可塑性原理,提出了超前镇痛的概念。
超前镇痛又称预先镇痛或先发制痛,是一种防止中枢敏感化形成的抗伤害作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就是在手术切割之前应用镇痛药,增强术后镇痛,或通过防止中枢敏感性提高来处理术后疼痛。
超前镇痛效果是在于减少手术刺激产生的机械性疼痛。这种持续的高兴奋状态,不仅由于手术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因蛋白水解和炎性介质的作用所致,其持续时间要比手术直接刺激还要长。
二、平衡镇痛
平衡镇痛又称联合镇痛或多模式镇痛,是用不同止痛药作用的相加和协同以达到充分的镇痛,同时,因药量的减低可使副作用减少,实际就是合用多种方法处理手术后疼痛的措施。
三、自控镇痛
自控镇痛(PCA)是病人借助特殊的泵根据需要自行反复给予小剂量镇痛药的方法。
基于现代药动力学或药效动力学进展而出现的新技术的研究表明,传统的给药方法难以维持较为理想的血药浓度,其镇痛效果不够理想。
采用自控镇痛可避免间断肌给药时的血药浓度的明显波动,并且有效地满足了病人对镇痛药物需求及反应性方面的个体差异,使血药浓度维持于有效浓度范围内,从而取得较理想的镇痛效果。
在应用超前镇痛、平衡镇痛方法的同时采用自控镇痛技术,对肛肠病手术患者可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陈志成等①对肛肠病手术患者60例采用超前镇痛、平衡镇痛、自控镇痛效应以及药物间正性协同作用,达到理想止痛效果,具体如下:
将痔、肛瘘、肛裂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
试验组:术前1天口服舒尔芬,每日3次,每次2片;术后静脉置艾克孚镇痛泵保留7-8天;术后局部创面、创缘、结扎痔核基底部位、挂线内组织,以亚甲蓝注射液点状均匀注射。
对照组:仅作亚甲蓝注射液均匀注射处理。
结果:
试验组显效率95%,有效率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率38.3%,有效率31.7%,无效率30%。两组镇痛效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以上试验证明,对肛肠病手术患者运用超前平衡镇痛法,即术前、术中、术后通过超前镇痛、平衡镇痛、长效镇痛效应以及药物间正性协同作用,取得良好镇痛效果,且患者能够耐受、不易成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①陈志成,谷云飞.运用超前平衡镇痛法防止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年第20卷第3期